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01062794781i-aiig@tsinghua.edu.cn


2022年5月15日,辽宁卫视播出的《瞭望评辨天下》邀请到了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两位专家针对新经济发展模式下的隐私保护和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

undefined


近段时间以来,一款可以监测员工离职倾向和怠工情况的“员工上网行为感知系统”引起社会广泛讨论,组织机构管理者可以通过软件后台查看员工的上网记录,对员工进行 泄密追溯分析、网上办公姿势分析、离职倾向分析和工作效率分析 。在搜索网站上输入行为感知系统,可以发现很多类似软件,这些软件宣称其产品能够以第一视角实时监测员工电脑屏幕,限制员工访问的程序网页,完整监测常见聊天软件,浏览员工电脑所有文件,甚至可以将文件备份至管理者电脑,而员工完全感知不到,在一些公司内部员工行为监测系统的应用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员工在公司的上网行为被监控,是否涉嫌侵犯隐私?

针对行为感知系统涉及到的企业管理权和员工隐私权的界线问题,梁正教授表示《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处理个人信息要符合“最小必要的原则”,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所必要的最小范围,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不得进行与处理目的无关的个人信息处理。在使用这种涉及隐私的计算技术的时候,可以不把技术具体运用到个人,而是做一个平均意义上的、倾向性的判断,从而对公司的管理做相应的调整,新技术需要做到平衡多方的利益。


新经济形势下,企业应当如何进行管理呢?

梁正教授认为,在疫情的影响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之下,大众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重新界定公与私的边界。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逻辑发生了变化,管理也应该更科学。在现有形势下,应当提倡人机协作的方式,把大量重复性的劳动交给机器,让人更多地去从事创造性的活动,既能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也能提高他的工作效率。


什么样的企业管理模式才能适应职场新生态、新价值?

如今,95后已经逐渐成为职场的主力,这些年轻人更加个性开放,更注重自己的权利,职场忠诚度和信任感都在日渐稀缺。对此梁正教授表示,员工良性流动使得创意得到了扩散,促进了创新发展,员工离职和企业效率两者之间并不见得是矛盾的。提高效率应当依靠更多地去关怀员工,通过制度的设计,让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相融,让员工发自内心地去努力工作,而不是通过外在的压力,把员工的行为束缚起来。从公共管理或者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角度来讲,技术要求服务于人,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社会运转才是最高效的


上一篇: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工作科技伦理与负责任创新专业委员会 (STERI) (筹) 举办数字技术伦理研讨会

下一篇:斯图尔特·罗素对话姚期智:大模型只是AGI的一块孤立拼图,还有拼图没找到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