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6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SPARK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创新实验室(成都)、新加坡管理大学人工智能与数据治理中心等多家国内外研究机构、组织共同发起的《面向气候行动的人工智能原则》倡议在“人工智能助力气候变化应对”国际研讨会上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工智能伦理中心主任、I-AIIG首席专家曾毅代表发布,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关乎人类和生态可持续的未来。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方应与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相关方深度协作,贡献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气候变化问题行动战略》等全球气候议程的稳健实施。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伦理建议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气候变化伦理原则宣言》等国际伦理原则为基础,这里提出的原则是跨领域的,人工智能促进气候行动的发展与伦理原则。本原则面向人工智能和气候行动的各个利益相关方,包括管理、研发、使用、部署、投资等,旨在通过技术、伦理与治理的深度协同,为相关方提供面向气候变化的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原则,助力全球气候议程的稳步推进。
价值观与原则
对人类与生态有益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不仅要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还应助力人与生态系统、环境的和谐共生。因此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还应总体有益于对气候变化的控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应作为赋能技术支持全球气候行动和气候议程总体目标的实现,贡献于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节约能源
人工智能在发展和使用过程中应在满足特定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自身的能耗。高能耗的人工智能应用应本着必要的原则,并积极探索相对低能耗的方案,如采取在损失可接受的范围内对模型进行精简,对模型训练方法进行优化,通过软硬件协同设计实现高智能,低能耗。综合考虑电能类型及应用特点,规划合理使用,在适用的情况下,鼓励采用绿色电能,促进降低电能存储代价,鼓励在电能相对低价的地区进行人工智能模型算法训练和系统应用,尽可能采用服务器冷却耗费能源较少的方案。
保护隐私
在推进人工智能服务于气候行动的应用与活动中,应确保尊重人的隐私权和知情同意,不能以控制气候的名义非法获取个人隐私数据。如果数据经合法手段获取并用于气候行动的目的,数据主体应保留对数据管理方式的选择和控制。
公平与公正
人工智能在贡献于气候行动时应该保持透明和客观。在用于评估、分析、预测各国家、地区、行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时,应该考虑其特点和发展阶段,避免引入偏见。人工智能应贡献于关注和评估弱势群体在气候变化中受到的额外损害,以及评估新技术革命对气候变化产生的负面影响,以避免因气候变化加剧国家与地区、社会群体间的不平等。应促进控制气候变化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与系统的开源开放与共享。应积极为中低收入国家和人工智能技术不发达国家与地区进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加速全球气候目标的实现。
促进教育、培训和就业
人工智能应助力气候变化与气候行动的教育与培训,促进政府、产业与公众意识,应促进气候行动政策的技术落地,应贡献于对因气候变化和气候行动影响其就业的人群的引导,人工智能应助力孵化绿色产业,促进再就业。
共享与协作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问题,全人类应该通过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技术赋能合作应对。气候行动需要建立数据与人工智能赋能的国际合作平台,促进全球协作。应推进全球气候变化数据平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平台、全球实时碳交易数据平台、全球实时能源交易数据平台等的形成和使用。政府、学术界、产业界、用户、气候变化与人工智能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应深度协作确保人工智能积极贡献于气候行动及全球目标的实现。
行动建议
以下方向性的建议旨在促进人工智能赋能气候行动,为人工智能研究者、实践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下述的行动建议应在全生命周期符合国家、地区以及具有国际共识的人工智能伦理、环境伦理以及本文件提出的价值观与原则。这些建议将随气候变化和气候行动的发展不断丰富。
促进气候分析与预测
人工智能可用于协助监测气候变化的原因、状态,通过计算建模与模拟助力气候机理研究、预测气候变化趋势、辅助避免气候风险与危机。此类技术与服务特别应为中低收入国家提供预警气候灾害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可用于追踪温室气体来源及其影响,分析和预测气候变化及气候政策对经济、政治、民生的影响。
促进能源节约
人工智能可助力节约能源。例如用于优化工业过程以提高物料和能源利用率,优化物流以减少车辆的空载率,优化城市照明与交通,根据人的作息时间优化建筑物空调与灯光的使用,智能远程工作平台可助力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投入。
助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人工智能可通过应用于流程优化与监测技术助力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助力研发释放温室气体较少的新材料与新工艺。人工智能可贡献于优化品种与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在畜牧业与农业中产生的甲烷和氮氧化物。人工智能可用于垃圾自动分类以回收获得垃圾中的燃料、饲料、钢材等材料、工业原料等以实现再利用。
促进温室气体吸收与碳存储
人工智能可用于监控、预测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产生,并贡献于干预过程。人工智能可用于促进温室气体回收技术的发展,并可用于保护森林、泥碳地、海洋等可以吸收与储存碳元素的生态系统。
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
人工智能可对极端气候进行监测、模拟与预测以减少其危害,可助力对全球变暖情况下的农业进行合理规划并协助开发适应环境变化的作物,以减少农业受到的冲击。人工智能可用于协助城市规划以使其可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冲击。人工智能可用于协助优化工业流程和工艺,助力企业符合绿色标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赋能能源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人工智能可贡献于能源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优化能源系统和助力绿色能源发展。人工智能可以用于优化能源系统,提高能源效率,助力风电、光电、核聚变、地热能、沼气、电燃料等绿色能源技术的研发与使用,并通过智能电网控制等技术的发展,提高电能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助力建立有益于控制气候变化的市场机制与政策
人工智能可用于分析和预测各产业的碳足迹,助力建立科学有效的碳交易机制与实时能源定价体系,以促进建立有益于控制气候变化的市场机制。对有利于气候变化控制的人工智能相关项目,经过伦理审查,应给予充足的投资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
伙伴研究机构与组织
本原则英文版可通过以下地址访问:
https://ai-for-sdgs.academy/principles-on-ai-for-climat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