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论坛1:“人工智能:现在与未来”
2023年12月8日,由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2023人工智能合作与治理国际论坛开幕。当天下午的首场专题论坛“人工智能:现在与未来”,在香港科技大学逸夫演绎中心成功举办。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思谋科技(SmartMore)创始人及董事长贾佳亚,百川智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小川,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首席研究员谢幸,索邦大学计算机科学应用与社会科学教授劳伦斯·德维勒斯(Laurence DEVILLERS),应邀出席专题论坛并作精彩发言。本场专题论坛由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孙茂松主持。
贾佳亚作了题为《IndustryGPT:世界上首个用于工业自动化的大型语言-视觉模型》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当前工业界尚缺乏能够真正服务于高端智能制造的大型语言模型,思谋科技也因此推出了工业领域的IndustryGPT V1.0版本大模型,推动工业数据收集、精炼、评估以及工程优化。他还强调,IndustryGPT打破了传统人机交互的界限,实现大模型技术与人、工业软件以及硬件等交互融合,并为用户提供更加直观、便捷的使用体验。最后,他表示IndustryGPT将基于V1.0版本持续开发,并走向真正的智能体。
王小川介绍了大模型时代百川智能的实践与展望。他认为在2023年是人类从信息时代走向智能时代的分水岭,而机器逐渐掌握语言,也就意味着通用人工智能时代开始到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就在不断探索创造各种工具,旨在减轻体力、脑力工作以及解决信息传递和连接问题,而当今时代人工智能赋能的智能机器开始趋向于成为可提供陪伴、知识、经验、服务等多功能的协作伙伴。王小川还指出,语言不同于图像或视频,图像、视频可提供交互能力和感知,语言则是对世界的抽象和泛化,且对语言的压缩能够更好的做泛化或者预测。针对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王小川总结了物理、语言、生命三个压缩模型,并认为过去牛顿把物理学变成了数学,现在人类把语言变成了数学模型,未来还会有生命的数学模型。他表示,大模型+搜索将构成完整技术栈,搜索经验助力大模型研发,利于补齐大模型的幻觉问题、时效性问题和领域性知识短板,助力大模型在社会各领域点亮智能。最后,他介绍了百川智能成立以来的进展、阶段性成绩和未来展望。
谢幸在报告中指出,从古代早期的哲学探究到中世纪的神学视角,社会科学与人工智能之间始终存在着交汇。在过去的70年里,人工智能在执行各种任务方面超越了人类,两个学科间的融合将有助于人类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和未来。他提出,可从心理测量学和价值观两个角度来评估通用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心理测量学评估可以提供预测能力、信息性和确保可靠性和有效性。从价值观角度,我们需要基于以人为本,让人工智能的价值观与人类价值观对齐,促进文化适应性,确保人工智能理解行为的透明度。他还指出,如何定义“个人”和“群体”,如何理解人工智能的敏感性和可变性,也是尚待解决的问题。最后,他强调,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增强了我们对人性和智能的理解。
劳伦斯·德维勒斯作了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人机交互中的情感计算:今日与未来议题”的主旨发言。她指出,自19世纪以来人们一直从革命与灾难二元对立的视角理解技术转换,关于人工智能的理解也属于该范畴。大模型利用“分布假说”来对语言的结构和语义进行编码,使用注意力机制来保持词汇在序列中的相互依赖性,并通过测试系统和设计师的选择将人类价值观赋予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产生了假新闻和深度造假、无责任的用户操纵、模糊人机边界等一系列伦理问题。对此,她认为有必要创建独立的人工智能研究和培训实体,关注利益相关者技术采纳的速度,鼓励分享应用实践,规范使用数字水印技术,并在在应用于教育之前评估其对教学和认知的影响。此外,她还表示应当建立责任链条,协调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关系,规范数据处理过程并注重版权问题,建立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环境影响的指标体系,进而积极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挑战。